兴安盟地图详细展示了该地区完整的行政区划、交通网络、地形地貌及主要城镇分布,涵盖乌兰浩特市、阿尔山市、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右翼中旗、扎赉特旗和突泉县等行政区域,清晰标注了公路、铁路、河流、山脉及重要地标,全面反映区域地理特征与空间布局,为出行规划、资源管理及地理研究提供准确参考。
位置与边界
兴安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地处大兴安岭向松嫩平原过渡带。
东北与黑龙江省相连,东南与吉林省毗邻,西北部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126公里。
面积与人口
总面积约59,806平方公里,总人口近160万。
以蒙古族为主体民族,汉族占多数,另有朝鲜、回等20多个民族。
行政区划
下辖2个县级市(乌兰浩特市、阿尔山市)、3个旗(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右翼中旗、扎赉特旗)及1个县(突泉县)。
位置:地处大兴安岭向松嫩平原过渡带,东北与黑龙江省相连,东南与吉林省毗邻,南部、西部、北部分别与通辽市、锡林郭勒盟和呼伦贝尔市相连,西北部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126公里(另有说法为130.3公里,设有中蒙阿尔山—松贝尔国际性季节开放口岸)。
地貌:由西北向东南分为中山地带、低山地带、丘陵地带和平原地带,海拔高度150~1800米。山地和丘陵占95%左右,平原占5%左右。
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
自然资源:境内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10个(另有说法为18个,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总面积1000多万亩(另有说法为983.4万亩)。特别是阿尔山地区集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于一身,拥有温泉、湿地、火山、冰雪、森林、草原等自然景观,是典型的生态文明体验区。
远古时期:考古工作者在兴安盟境内陆续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的遗物,证明大约在距今三千年至一万年间,兴安盟就有人类活动。
古代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到秦代,这里是东胡人的游牧之地。汉、魏、晋时期为鲜卑属地。南北朝时期为室韦地。唐代时期,该地区分别隶属于室韦、松漠、饶乐三个都督府。辽代为上京道泰州辖地。金代为临潢府泰州辖地。元代归辽阳行省州所辖。明代为泰宁卫辖地。清代,居住在兴安盟一带的是科尔沁蒙古。
民国时期:延续了清代的蒙古封建王公制度,盟旗的设置和区域均未改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兴安盟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兴安盟全境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在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市)正式成立。1980年7月26日,国务院批准恢复兴安盟建置。
人口:截至2024年末,兴安盟常住人口137.2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5.82%。
民族:以蒙古族为主体民族,汉族占多数,其他少数民族有朝鲜族、满族、回族等20个。
地区生产总值:2024年,兴安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07.7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0.4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97.2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39.99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33.5:24.4:42.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8742元。
经济区划:与地貌特征相关,经济区划大致分为林区、牧区、半农半牧区和农区。
革命历史:兴安盟是革命老区,是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最早实践地。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5月1日,新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政权——内蒙古自治政府就诞生在这里。拥有“五一会址”、“乌兰夫办公旧址”、“民族解放纪念馆”等一批革命旧址。
非物质文化遗产:兴安盟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奶食品制作工艺等。
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拥有温泉、湿地、火山、冰雪、森林、草原等自然景观。
其他景点:包括天池、三潭峡、阿尔山火车站、驼峰岭天池、杜鹃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