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北部,地处陇中黄土高原西部,属温带半湿润气候。作为古成纪所在地,秦安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8000年的大地湾史前文化,被誉为“羲里娲乡”。
秦安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之北,渭河支流葫芦河下游。地处东经105°20ˊ—106°20ˊ,北纬34°44ˊ—35°11ˊ之间。东西长约65公里,南北长约50公里,总面积1601.13平方公里。东接清水县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南邻麦积区,西连通渭县、甘谷县,北靠庄浪县、静宁县。县城距甘肃省省会兰州市309公里,距天水市人民政府驻地秦州区59公里。
县城与周围毗邻县区均有公路相通,东距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县城78公里,距清水县城76公里,东南距麦积区78公里,西距甘谷县城55公里,西北距通渭县城75公里,北距静宁县城153公里,东北距庄浪县城75公里。秦安是天水的北大门,310国道、靖天公路纵贯南北,泾甘公路横穿东西,莲叶公路、蔡莲公路建成通车,已成为沟通陇东、陇南、兰州及西安的交通枢纽。全县公路总里程达1783公里,428个村全部通达,95个行政村实现通畅。
综述
秦安县由于原始森林破坏殆尽,植被种类较为贫乏。各种植被中,就分布面积来说,以农作物植被为主,约占949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59.30%;就植被种类来说,以草本植物最多,约260多种,占植被总种数的57.7%;就植被的形状、功能和性状来说,可分为乔木、灌木、草本、农作物、果树、药用植物和观赏植物七大类。明《秦安志》共记载植物105种,其中林木13种,粮食作物11种,蔬菜瓜果植物33种,药用植物19种,观赏植物11种,杂草18种。秦安县已弄清名目的植物共455种。
乔木
乔木是构成秦安县植被的主体,可分为天然乔木和人工乔木两大类。天然乔木在王铺镇郭集村 [14-15]青林沟残存,仅85亩次生林;人工乔木主要分布黄土梁顶部、荒坡、沟壑及各村镇居民点、公路旁,是秦安县的主要林木。全县有乔木36科、54属、87种。
灌木
秦安县的灌木有天然和人工栽培的两种。灌木种类有:紫荆、刺玫、枸杞、五加、西河柳、连翅、女贞、扶桑、黄柏、杠柳、牛皮梢、金丝桃、杞柳、狼牙刺、紫穗槐、锦鸡儿、金雀花、胡颓子、剪子刺、沙棘、拴翘卫茅、小叶鼠李、野山楂、木瓜、水枸子、扁拉木、文冠果(龙瓜)、荚莲、修枝荚莲、忍冬等。
草本植物
草本植物是秦安县种类和数量最多的植物,分野生草本和人工牧草两类。野生草本在深山、浅山和川台区的沟坡、田间、地埂都有分布,建群种多由旱生植物组成,其中以丛生禾草为主。人工牧草以豆科牧草为主。据统计,秦安县的草本植物有近300种。
秦安县地处黄土高原内陆,地貌特征体现了典型的黄土梁、沟壑和河谷地形,相互穿插分布。王铺梁、中山梁、千户岭、云山等各大山梁,均被厚层黄土覆盖。地势起伏不平,多趋向县城所在地的兴国盆地。县境内海拔1120米-2020米。秦安县的地貌特点是黄土分布广泛,山多川少,沟壑密布,河谷多呈葫芦状,沟谷泥流和黄土滑坡现象较频繁。
大地湾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今8000多年,出土了中国最早的彩陶、宫殿式建筑等文物,展现了新石器时代的文明。
女娲祠:传说中女娲造人补天的地方,建筑古朴,每年农历三月十五的祭祀大典被列为国家非遗。
凤山景区:国家4A级景区,融合儒、释、道文化,拥有41座明清古建筑和蓬莱阁等景观,四季景色各异。
兴国寺:元代木结构建筑群,般若殿的斜梁结构独特,是甘肃现存最早的元代建筑之一。
明清古街:保留明清商埠风貌,青石板路和旧式铺面还原历史记忆,可体验饼夹菜等乡土小吃。
秦安辣子面:石臼捣制的青辣椒油泼辣子配细面条,香辣浓郁,推荐金银辣子面馆。
酸辣肚丝汤:猪肚丝配玉兰片、菠菜,用当地碱性水烹制,酸麻开胃。
麻腐饼:麻子馅加猪油和五香粉烤制,外酥内香,是独特的地方小吃。
油圈圈:荞麦面发酵油炸,色泽金黄,酥软香甜。
暖锅与羊羔肉:大地湾暖锅用陶锅炖煮本地食材,叶堡镇羊羔肉鲜嫩金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