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平原地图是中国三大平原之一,也是人口最密集的平原,构成中国东部大平原的核心部分,高清影像为用户直观展示该区域地理特征,同时这里广泛种植各类经济作物,农业资源丰富,欢迎前来了解这片富饶的土地。
华北平原是中国第二大平原,面积广袤,地势低平,多在海拔50米以下,是典型的冲积平原,是由于黄河、淮河、海河、滦河等所带的大量泥沙沉积所致,多数地方的沉积厚达七八百米,最厚的开封、商丘、徐州一带达5000米。部分在渤海—华北盆地,华北平原的面积还在扩大。
华北平原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滦河冲积而成。黄河下游天然地横贯华北平原中部,分南北两部分:南面为黄淮平原,北面为海河平原。百年来,黄河在这里填海造陆面积2300平方公里。平原还不断地向海洋延伸,最迅速地是黄河三角洲地区,平均每年2~3千米。
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大部分海拔50米以下,东部沿海平原海拔10米以下。华北平原地势呈现自西向东微斜。主要属于新生代的巨大坳陷,沉积厚度1500~5000米左右。平原多低洼地、湖沼。集中分布在黄河冲积扇北面保定与天津大沽之间。由于黄河挟带大量泥沙以致黄河决溢、泛滥、改道频繁。1949年后进行了改造治理。由于春季蒸发量上升,降水量较少,河流径流量较少,加之以人为原因,华北平原常会出现春旱的问题。
华北平原属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冬季寒冷干燥,部分地区两年三熟。 [6]
华北平原大部分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干燥寒冷,夏季高温多雨,春季干旱少雨,蒸发强烈。春季旱情较重,夏季常有洪涝。年均温和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随纬度增加而递减。
热量
热量资源较丰富,可供多种类型一年两熟种植。≥0℃积温为4100~5400℃,≥10℃积温为3700~4700℃,不同类型冬小麦以及苹果、梨等温带果树可安全越冬。≥0℃积温4600等值线是冬小麦与早熟玉米两熟的热量界限。≥0℃积温大于4800℃的地区可以麦棉套种,大于5200℃地区可麦棉复种。
气温
淮北地区年均温14~15℃,京、津一带降至11~12℃。7月均温大部分地区26~28℃;1月,京、津一带则为-5~-4℃。
全区0℃以上积温为4500~5500℃,10℃以上活动积温为3800~4900℃,无霜期190~220天。平原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黄河下游平原600~700毫米,京、津一带500~600毫米。
光照
光资源丰富,增产潜力大。本区年总辐射量为4605~5860兆焦耳/(米·年),年日照时数北部为2800小时,南部为2300小时左右。7~8月光、热、水同季,作物增产潜力大。9~10月光照足,有利于秋收作物灌浆和棉花的吐絮成熟。
降水
降水量不够充沛,但集中于生长旺季,地区、季节、年际间差异大。年降水量为500~900毫米。河北省中南部的衡水一带降水量<500毫米,为易旱地区。黄河以南地区降水量为700~900毫米,基本上能满足两熟作物的需要。 [6]平原西部和北部边缘的太行山东麓、燕山南麓可达700~800毫米,冀中的束鹿、南宫、献县一带仅400~500毫米。各地夏季降水可占全年50~75%,且多暴雨,尤其在迎受夏季风的山麓地带,暴雨常形成洪涝灾害。降水年际变化甚大,年相对变率达20~30%,京、津等地甚至在30%以上。
主要粮食作物
冬小麦:华北平原的核心粮食作物,秋季播种、次年夏季收获,得益于温带季风气候和肥沃土壤,产量稳定且品质优良。
玉米:作为夏季作物广泛种植,常与冬小麦轮作,形成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的耕作模式,是重要的饲料和工业原料来源。
经济作物
棉花:主要分布于华北南部(如河北、山东),是重要的纺织原料,种植面积较大。3
花生:华北平原的主要油料作物,适宜沙质土壤,广泛种植于山东、河南等地。2
其他作物
谷子、甘薯:传统抗旱作物,在部分地区仍有种植,但规模较小。
高粱:耐涝性强,历史上曾是重要作物,现种植比例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