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简称“甘”或“陇”,省会兰州市。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东通陕西,西达新疆,南瞰四川、青海,北扼宁夏、内蒙古,西北端与蒙古接壤,总面积42.58万平方千米 [22]。截至2024年9月,甘肃省下辖12个地级市,2个自治州 [22] [61]。截至2024年末,甘肃省常住人口2458.34万人。 [160]
甘肃省地形呈狭长状,地貌复杂多样,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气候从南向北包括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温带大陆性干旱和高原山地气候四大类型,干旱、半干旱区占总面积的75%。 [1-2]甘肃省发展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早期。西周时,秦人的祖先定居并发轫于甘肃。 [62]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从甘肃开辟出丝绸之路。 [63] [146]元代,甘肃首建行省。 [66]2004年撤地改市后,甘肃省下辖14个市(州),此后行政区划基本稳定 [68] [73]。甘肃省是国务院批复的国家重要的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能源基地和“一带一路”的战略通道。 [15]经济特色和支柱是第二产业工业制造业。 [100]甘肃省文化底蕴丰富,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也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汇地。
兰州牛肉面:以“一清(汤)、二白(萝卜)、三红(辣子)、四绿(香菜蒜苗)、五黄(面条)”为黄金标准,起源于清嘉庆年间,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乡手抓羊肉:选用膘肥肉嫩的东乡羊,清水煮制后蘸椒盐与生蒜食用,肉质细腻无膻味,是临夏饮食文化的代表作。
天水呱呱:由荞麦淀粉制成,口感绵软香辣,历史可追溯至西汉宫廷御食,2017年入选甘肃省非遗名录。
武威三套车:包含行面(筋道面条)、腊肉(卤香浓郁)、茯茶(红枣冰糖熬制),被称为“中国式套餐鼻祖”。
敦煌驴肉黄面:黄面用蓬灰水和制,搭配酱驴肉与香菇臊子,曾是丝绸之路商旅的经典餐食。
陇西腊肉:以蕨麻猪腌制风干而成,肥瘦相间,传统吃法为夹馍,起源于乾隆年间。
甜醅子:唐代流传的发酵饮品,用青稞或燕麦加酒曲制成,甘甜微醺,兰州顺口溜称“甜醅甜,老人娃娃口水咽”。
静宁烧鸡:卤汤传承四代不换,土鸡肉质紧实,皮脆骨酥,曾是西兰公路司机的必购美食。
天水杂烩:以夹板肉(蛋皮包肉馅)、响皮、丸子搭配鸡汤,荤素相宜,为天水八大碗非遗项目之一。
灰豆子:麻色豌豆加蓬灰慢熬4小时,沙糯香甜,1989年获“金城灰豆王”称号。
著名景点:拥有许多世界闻名的景点,如敦煌莫高窟、嘉峪关长城、张掖丹霞地貌等。这些景点在高清版地图中均有详细标注和介绍。
历史文化: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甘肃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从出土的文物、古建筑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能在高清版地图中找到相关信息。
自然景观:自然景观同样令人叹为观止。从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草原、湖泊到酒泉的沙漠、胡杨林,再到陇南的秀美山水,这些美景在高清版地图中一览无余。
植物资源
甘肃是一个少林省区,据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全省林地面积1046.35万公顷,全省森林面积509.7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1.33%;全省活立木总蓄积28386.88万立方米,森林蓄积25188.89万立方米。乔木林以阔叶林为主,面积183.25万公顷,蓄积13778.53万立方米,其中阔叶混交林最多;针叶林面积66.22万公顷,蓄积10220.70万立方米,其中云杉面积最大;针阔混交林面积14.42万公顷,蓄积1189.66万立方米。森林主要树种有冷杉.云杉.栎类.杨类以及华山松.桦类等。甘肃主要林区分布在白龙江.洮河.小陇山.祁连山.子午岭.康南.关山.大夏河.西秦岭.马山等处
动物资源
野生动物资源:甘肃省境内共有野生动物650多种。其中:两栖动物24种,爬行动物57种,鸟类441种,哺乳动物137种。这些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在陇南市的文县.武都.康县.成县.两当等地。文县让水河.丹堡一带,已列为中国第十三号自然保护区,出产大熊猫.金丝猴.麝.猞猁.扫雪等世界珍贵动物,并对梅花鹿.马鹿.麝进行人工饲养。野生动物中,属于国家保护的稀有珍贵动物有90多种,其中属一类保护的24种,二类保护的24种,三类保护的4011种
矿产资源
截至2018年底,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19种(计算到亚矿种则为180种),其中,已查明资源储量的75种(计算到亚矿种则为112种)。列入《甘肃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固体矿产96种.矿产地1381处(含共伴生矿产),其中大型规模矿床124个.中型186个.小型1071个。在已查明的矿产中,我省资源储量名列全国第1位的矿产有11种,居前5位的有33种,居前10位的有58种。有亚洲最大的金矿——甘肃阳山金矿。阳山金矿累计探获黄金资源量308吨,是亚洲最大类卡林型金矿。据估算,阳山金矿已探明的黄金资源量潜在经济价值达50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