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隶属于天水市,地处渭河上游,总面积1572.6平方公里,辖13镇2乡,总人口约63.83万人。作为秦人重要发祥地,甘谷于公元前688年置县,被誉为“华夏第一县”,是孔子七十二贤人石作蜀、蜀汉名将姜维等历史名人的故里。
甘谷县,隶属于甘肃省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西北部,渭河上游 [2]。甘谷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总面积1572.6平方千米 [10]。截至2025年9月,甘谷县下辖13个镇、2个乡。截至2024年末,甘谷县总人口 63.3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0.2%。
甘谷古称“冀”,是秦人的重要发祥地,为中国县治肇始之地,于公元前688年置县,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有“华夏第一县”之称 [2]。1958年,撤销甘谷与漳县,并入武山县 [12]。1962年,恢复原甘谷县治 。
甘谷县内文物古迹众多,并先后荣获“全国辣椒之乡”“中国苹果之乡”“中国花椒之乡”“全国武术之乡”等称号 。

甘谷美食以酸辣、面食和传统茶饮为特色,融合西北风味与地方匠心:
浆水面:用发酵浆水作汤底,搭配手擀面,酸味开胃,当地人认为有降血压功效。
酿皮子:面粉加蓬灰水蒸制,浇十几种调料,特别是油泼辣子,韧而酸辣,已列入天水非遗。
罐罐茶:瓦罐煮的传统茶饮,配酥圈圈或烤馍,是地道的西北吃法。
其他小吃:如面鱼(形似小蝌蚪,可甜可酸)、呱呱(荞麦或豌豆制)、油炸洋芋(外脆里糯)等。
推荐店铺:老廖家包子馆的卷子肉、红红居新疆大盘鸡等。

地形地貌
甘谷县境内地表形态主要为山地、丘陵、河谷,渭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中部为断陷河谷,地势平坦;南部为秦岭山脉西延石质山区,海拔较高;北部为六盘山余脉黄土梁峁沟壑区,山势较低。全县平均海拔1972米,最低1228米(六峰镇觉皇寺村东),最高2716米(古坡镇大条梁石鼓山),相对高差1488米 。
气候
甘谷县属温带气候,气候类型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偏少,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2.6℃,其中极端高温36.9℃,极端低温-14.9℃。全年降水量365.6毫米,但分布不匀,1至3月雨量偏少,7至9月降水较多。全年日照2055.2小时,无霜期215天左右 。
水文
甘谷县河流主要有渭河、散渡河、西小河及藉河四条主流,分支较多。 [1]属黄河支流渭河水系,河流总长131.1千米。
土壤
甘谷县土壤类型复杂,计有9类29种。其中绵土类最多,占总面积的63%。红土类占16.4%,淀土类占10.42%,黑土褐土和其他土类占9.8%。
甘谷的景点以石窟文化和自然风光为主:
大像山石窟:国家4A级景区,有23.3米高的唐代泥塑大佛,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化遗存。
姜维文化园:包括姜维纪念馆、姜维墓等,纪念三国名将姜维。
古坡草原:14万亩天然牧场,夏季绿草如茵,冬季银装素裹。
尖山寺森林公园:原始次生林覆盖,有“森林氧吧”之称。
宋之琛
宋之琛,民国十八年(1929年)生,195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学系。曾任南京古生物研究所实习研究员、地质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
马西林
马西林,民国五年(1916年)生,甘肃甘谷人。民国29年(1940年)参加民族解放先锋队,民国31年(1942年)秋于武汉大学与进步同学秘密发起组织马克思主义小组。曾任新华日报副刊编辑,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常委、总务长,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等职 [9]。
魏承毓
魏承毓,流行病学家。民国十七年(1928年)生,甘肃甘谷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医疗系,1954年毕业留校,随来华苏联专家攻读流行病学。曾任流行病学学会主任委员、《中华流行病学杂志》总编辑、卫生部霍乱专题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政协北京市第五、六、七届委员等。曾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7]。
魏晓妹
魏晓妹,女,甘肃甘谷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原陕西机械学院水利系,任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原西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兼任陕西省政协常委 [8]。
甘谷辣椒:色红角长,辣度适中,是兰州牛肉面的“秘密武器”,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荣登中国区域农业产业品牌影响力指数百强榜第12位。
甘谷花椒:主产渭河以南地区,鲜香麻辣,是烹饪必备辅料。
礼辛黑梨:秋分后采摘,经自然冻化后食用,润喉解酒,是当地特色水果。
甘谷大葱: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葱白长、甘甜多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