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周地图高清详细版大图呈现的是周显德六年,即公元959年的后周疆域状况。通过这张超清地图,不仅能够清晰查看后周自身的领土范围,还能了解当时邻近政权如北汉及其他周边国家的疆域分布,为历史与地理的学习提供了直观而详实的参考。
后周(951年—960年)作为五代十国时期最后一个中原王朝,承前启后,为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其实际控制区域覆盖了今天的河南全境、山东大部、山西南部、河北中南部、陕西关中、甘肃东部、湖北北部,以及长江以北的江苏和安徽地区,构成了当时中国北方最强大的政治军事集团。
北方:以黄河为界,控制今河南、山东全境,河北南部(今邢台、邯郸、沧州以南),山西中南部(今太原以南)。
南方:占据长江以北的湖北北部(今襄阳、荆门)、安徽北部(今阜阳、亳州)、江苏北部(今徐州、连云港)。
西方:控制陕西关中地区(今西安、咸阳、宝鸡),与北汉(今山西太原周边)对峙。
东方:与南唐(今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江西、福建)以淮河为界,与后蜀(今四川、重庆)以大巴山为界。
州县制:全国分属10个节度使辖区(如天平节度使治郓州、永兴节度使治京兆府),下辖120余州、300余县。
重点区域:
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国都,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陪都,控制洛阳盆地及伊洛河流域。
京兆府(今陕西西安):西北重镇,防御后蜀与北汉。
郓州(今山东东平):天平节度使驻地,控制山东运河交通。
江陵府(今湖北荆州):荆南节度使驻地,扼守长江中游咽喉。
版本差异:不同历史地图集对后周疆域的标注可能存在细微差异(如与北汉的边界划分),建议参考多部权威著作交叉验证。
动态变化:后周疆域随军事行动频繁调整,使用地图时需标注具体年份(如“957年后周攻灭后蜀四州后疆域”)。
语言规范:后周时期地名与现代存在差异(如“郓州”对应今山东东平,“京兆府”对应今陕西西安),需结合《元和郡县图志》等古籍核对。
节度使制度自唐代中后期逐步成型,至五代已成为地方军政合一的核心力量,掌管辖区内的军事调度、行政管理和财政收支,权力极大。后周虽力图加强中央集权,但节度使仍广泛存在,成为地方治理的实际主导者,同时也埋下了割据隐患。
除州、县两级常规建制外,后周还在战略要地设立“军”作为特殊行政单位,兼具军事防御与地方管理职能。例如,后梁曾在砀山设崇德军,后晋改威州为清远军,而后周于954年将莱芜监升格为广利军,军使多由本道自行任命,显示出灵活的地方治理策略。
州为二级行政区,由刺史主政;县级单位则设县令。部分地理位置重要或具政治象征意义的州被升为“府”,如东京开封府(汴州)、西京河南府(洛阳)、大名府(魏州),这些府城不仅承担行政功能,也成为日后北宋多京体制的雏形。
后周开国皇帝郭威原为后汉重臣,在平定藩镇叛乱过程中积累威望。后因遭后汉隐帝猜忌,遂起兵攻入开封,建立后周。登基后推行多项改革:减轻赋役、整肃军纪、惩治贪腐,有效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与军队战斗力。
954年郭威去世,养子柴荣继位,是为周世宗。他在高平之战中亲率禁军击溃北汉与契丹联军,稳固了新生政权。随后大力整顿禁军,选拔精锐,强化中央武力。自955年起,柴荣三次南征南唐,最终迫使南唐去帝号,割让淮南十四州,尽得长江以北土地。
959年,柴荣乘胜北伐辽朝,迅速收复瀛州、莫州、易州及益津、瓦桥、淤口三关,逼近幽州,中原王朝久违的北进势头由此重振。然而不久后柴荣病逝,幼子柴宗训即位。次年,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后周至此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