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地图详细展现了南宋时期的政治疆域、行政区划与地理格局,涵盖南宋实际控制区域,包括两浙、江南、福建、广南、荆湖、四川等路,边界西至大散关,北以淮水为界与金国对峙,东临大海,南抵琼州海峡。地图中标注了重要府州、军事要塞、水陆交通线路及山川河流,如长江、钱塘江、太湖、鄱阳湖等自然地貌,同时体现南宋都城临安府(今杭州)的核心地位。此外,地图还反映了南宋在边防、漕运、经济重心南移等方面的地理特征,是研究南宋历史、军事与经济布局的重要参考资料。
范围:
南宋以秦岭-淮河为南界,与金朝对峙;西至大散关(今陕西宝鸡),与西夏接壤;东南濒海,包括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及江苏、安徽、湖北南部、贵州东部。
都城:
南宋沿用北宋的“路-州-县”三级制,但路的划分更细,共设16路:
两浙路:今浙江、上海及江苏南部。
江南东路:今江苏、安徽南部及江西东北部。
江南西路:今江西大部及湖北东南部。
荆湖南路:今湖南大部。
荆湖北路:今湖北中南部。
福建路:今福建全省。
广南东路:今广东东部。
广南西路:今广西、海南及广东西部。
成都府路:今四川盆地西部。
潼川府路:今四川盆地中部。
利州路:今陕西南部及四川北部(分东、西两路)。
夔州路:今重庆、贵州东部及湖北西南部。
京西南路:今河南南部及湖北北部(部分地区)。
淮南东路:今江苏中部。
淮南西路:今安徽中部及江苏西部。
京东东路/京东西路:今山东部分地区(名义上归属,实际被金朝控制)。
3. 重要地理标志
长江防线:南宋依托长江天险抵御金军南侵,沿江布防重镇如建康(今南京)、镇江、鄂州(今武汉)等。
山脉屏障:
秦岭:分隔南宋与金、西夏。
大巴山:保护四川盆地。
靖康之变后偏安:
北宋灭亡后,宋高宗赵构南渡,建立南宋,疆域大幅收缩,北方领土被金朝占据。
宋金对峙:
1141年《绍兴和议》签订后,宋金以淮河-大散关为界,地图上可清晰看到两国分界线。
蒙古崛起后的压力:
13世纪蒙古灭西夏、金后,南宋失去缓冲,疆域进一步压缩至长江以南,最终于1279年被元朝灭亡。
若需自行标注地图,可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宋金边界:淮河-大散关一线。
重要城市:临安(杭州)、建康(南京)、成都、襄阳(军事要塞)。
经济重心: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江西(瓷器业)、四川(天府之国)。
海外贸易港口:泉州、广州、明州(今宁波),标注南宋海上丝绸之路路线。
版本选择:南宋疆域随时间变化,建议选择标注年份的地图(如1208年《淳熙九域志》地图)。
版权问题:商业用途需联系出版社授权,个人学习可引用公开资源。
多图对比:结合金朝、西夏、大理国地图,理解南宋的地理环境与外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