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地图详尽展现了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的疆域变迁与政权分布,涵盖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中原王朝以及前蜀、后蜀、南唐、吴越、南汉、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的地理范围,清晰标注各政权都城、重要城池及边界走向,反映当时政局分裂、战乱频仍的历史格局,同时体现民族融合与区域发展的特点,是研究五代十国政治、军事与地理的重要参考资料。
由于历史地图需结合地理信息,以下为文字描述的政权分布及典型地图特征:
五代(中原王朝)
后梁(907-923):以洛阳、开封为中心,控制河南、山东、山西、陕西部分地区。
后唐(923-936):继承后梁疆域,并收复河北、山西全境,势力北达燕云十六州(今北京、天津及河北北部)。
后晋(936-947):疆域与后唐相似,但因向契丹(辽)割让燕云十六州,北方防线大幅收缩。
后汉(947-950):疆域与后晋相近,但统治时间极短。
后周(951-960):通过改革和扩张,控制中原核心区,并收复秦(今甘肃)、凤(今陕西)、成(今甘肃)、阶(今甘肃)四州,为北宋统一奠定基础。
十国(割据政权)
南方九国:
前蜀(907-925):以成都为中心,控制四川盆地及汉中。
后蜀(934-965):继承前蜀疆域,定都成都。
南吴(902-937):以扬州为中心,控制江苏、安徽、江西部分地区,后被南唐取代。
南唐(937-975):疆域最广时包括今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湖北东部,定都金陵(今南京)。
吴越(907-978):以杭州为中心,控制浙江、上海及福建北部。
闽国(909-945):定都福州,控制福建全境及部分江西。
南楚(907-951):以长沙为中心,控制湖南及广西北部。
南汉(917-971):定都广州,控制广东、广西及海南。
荆南(924-963):又称南平,以江陵(今湖北荆州)为中心,控制荆州地区,疆域最小。
北方一国:
北汉(951-979):定都太原,控制山西中部及北部,依附契丹(辽)。
中原王朝与割据政权并存:五代政权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十国则分散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形成南北对峙的格局。
北方边疆变化:后晋割让燕云十六州后,中原王朝失去长城防线,北方长期受契丹(辽)威胁。
南方经济重心南移:十国中,南唐、吴越、南汉等政权注重发展农业和商业,为宋代经济繁荣奠定基础。
五代十国,始于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建立后梁,终于979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接受周恭帝禅让建立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大分裂时期。五代是指中原地区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十国是指在南方和河东地区先后并存的十个割据政权。
五代时期,中原王朝不断更迭,政治形势极不稳定,社会生产基本陷于停滞。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社会生产不同程度地有所发展,尤以长江下游之吴、南唐以及吴越比较显著。此外,五代十国时期,定难军(逐渐形成后来西夏)逐渐独立,而静海军(交趾)开始脱离中央统治,这对后来历史也有重要影响。
五代十国皇帝世系表
五代十国兴亡图表
五代十国(943年)疆域示意图
1、后梁
后梁为朱温于907年所建。后梁建立后,朱温与割据山西晋王李克用争夺霸权,双方互有胜负。912年,重病中的朱温被其第三子朱友珪杀死。朱友珪称帝后,众臣不服。913年,朱友贞杀死兄长朱友珪夺取帝位。923年,后唐军队杀入都城开封,朱友贞自杀身亡。后梁宣告灭亡,立国仅17年。
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形势图
2、幽州之战
911年,幽州节度使刘守光自称大燕皇帝,同时派军南下攻击晋之易州容城县。晋王李存勖派大将周德威率步骑3万自飞孤东下,讨伐幽州。镇州将王德明、定州将程严领兵助战。912年,晋军入岐沟关,降涿州,进逼幽州,刘守光慌忙向后梁求救。
后梁朱全忠发大兵以援刘守光,攻克镇州枣强县,晋赵州守将李存审主动出击,一方面释放擒获少数后梁军放马者,诈称李存勖已带大兵回师南下;另一方面遣人混入后梁军寨内纵火,梁军顿时人心惶惶。梁太祖朱全忠无心恋战,再加上身染重病,于是匆匆南归。
晋军久攻幽州不下,于是攻取幽州周边州县,相继占领蓟州、古北口、居庸关、妨州、武州、儒州等地。九月,刘守光自幽州夜出,袭占顺州,进入檀州。十一月,李存勖亲征幽州,破城掠地,擒获刘守光之父刘仁恭。刘守光逃至燕乐,被乡间老农捉拿送往晋营。至此,统治幽州19年刘仁恭、刘守光父子割据势力,终为李存勖所灭。晋占领河北之地,实力大增,为日后灭后梁奠定了基础。
幽州之战示意图
3、后唐灭后梁之战
923年,李存勖采纳后梁降将康延孝建议,决定趁后梁军分兵北进之际,偷袭守卫空虚后梁都城汴州。李存勖率主力从朝城出发,由杨刘渡过黄河后进抵郓州,以李嗣源为前锋,夜渡汶水,唐军攻克素无城守后梁中都,俘虏后梁骁将王彦章等人。继而进抵曹州,后梁守将投降。李嗣源率前军进至汴州城下,开封尹王璜开门迎降,后梁末帝朱友贞和大臣皇甫麟双双自杀,段凝率5万主力军赶回封丘,见大势已去解甲请降,存在17年的后梁政权至此为李存勋消灭。
后唐灭后梁之战示意图
4、幽云十六州
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反唐自立,后唐派大军平叛,石敬瑭令桑维翰向辽朝献表称臣,呼辽太宗耶律德光为父,以求得辽朝出兵相救,并许诺事成之后割让幽云十六州作为酬谢,石敬瑭在辽军支持下灭亡后唐,建立后晋。幽云十六州割让给辽朝之后,中原王朝丧失抵御北方少数民族铁蹄天然屏障,军事上十分被动。
幽云十六州,指幽州、顺州、儒州、檀州、蓟州、涿州、瀛州、莫州、新州、妫州、武州、蔚州、应州、寰州、朔州和云州,大致相当于今北京、天津和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大片土地。
幽云十六州示意图
5、后周与北汉
后周从951年郭威灭后汉开国,到960年北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被取代,共经历了3个皇帝,首都是开封。统治地区包括今河南、山东、山西南部、河北中南部、陕西中部、甘肃东部、湖北北部、以及安徽、江苏的长江以北地区。
北汉是十国中唯一建立在北方割据政权,是951年后汉高祖刘知远弟弟刘崇所建,都城在晋阳,称太原府。统治范围包括今山西北部、陕西、河北部分地区。北汉为与后周抗衡,曾向辽朝请封,自称侄皇帝,最后在宋太宗年间被消灭。
后周与北汉形势图
6、周世宗柴荣三征南唐
955年,周世宗趁冬季淮河水浅干涸,南唐疏于防范,令李谷等将讨伐南唐,包围寿州。南唐令寿州节度使刘仁赡固守待援,并遣刘彦贞统兵2万北援寿州,皇甫晖统兵3万屯军定远伺机而动。刘彦贞向正阳进发,意图重占正阳切断周军退路。李谷被迫撤寿州之围以保正阳。
956年,周世宗御驾亲征,命李重进先行率部赶赴正阳支援李谷军,李重进与李谷部在正阳歼灭南唐刘彦贞部。周世宗抵达寿州城下后,采取围城打援战法:赵匡胤部败南唐军于涡口,进袭清流关,攻克滁州,俘南唐将领皇甫晖;司超部进占盛唐;韩令坤部占领扬州、泰州、六合等地。但后周军攻城三月而不能克,周世宗被迫留李重进部继续围困寿州,自己返回大梁。周世宗撤兵后,南唐相继克复被周军占领州县,并派遣李景达部支援寿州。
李景达准备与刘仁赡里应外合,歼灭围城周军。后周李重进部处境十分凶险,周世宗再次亲征南唐。后周军趁势大败南唐军,南唐军沿淮河东逃,周军紧追不舍,歼敌4万多人,李景达率残部仓皇逃回江宁府。刘仁赡见大势已去,投降后周。寿州失守后,距其不远濠州被开辟成新战场,南唐濠州都监郭廷谓攻入濠州以南定远县,后周军频频失利,粮草被焚烧殆尽,军情紧急。
957年,周世宗第三次南征,进抵濠州西,击败南唐军。南唐泗州守将范再遇、濠州守将郭廷谓先后降周。958年,攻入楚州,此后一路势如破竹,除舒、庐、蕲、黄四州外,淮南地区尽落后周之手。周世宗抵达扬州,江南大震,南唐被迫求和,割让江北14州、60县给后周,江北尽归后周所有。
后周世宗三征南唐示意图
7、吴国与南唐
吴国开创者杨行密原为唐朝淮南节度使,902年被封为吴王,建都扬州,占有以淮南为主,包括江西、湖北等部分地区27个州,吴国历四主,共四十六年。在南方割据政权中,吴和它后继者南唐力量最为强大。906年,杨行密死,长子杨渥继位,两年后杨渥被大将张颢杀死,重臣徐温又杀死张颢立杨渥弟弟杨隆演为吴王。919年,徐温立杨隆演为天子,国号吴,当时杨隆演及其后继者已成傀儡,丞相徐温父子手握实权。
927年,徐温死后养子徐知诰擅权。10年后,徐知诰废掉杨溥自立,国号唐,都金陵,改名为李昪,南唐历三主,约三十九年。955-958年,后周连续进攻南唐。李璟献出江北淮南地。976年,宋军攻陷金陵俘李煜,南唐亡。
吴太和六年(934年)吴、吴越和闽形势图
8、契丹兴起
在大唐帝国日薄西山之际,活跃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契丹族悄然兴起。907年,耶律阿保机经过部落选举仪式,成为契丹八部新首领。阿保机重用汉人韩延徽等,创制契丹文字,改革习俗,发展经济,使契丹力量日益强大。916年,阿保机正式称帝,国号契丹。
通过不断东征西讨,契丹先后征服了突厥、吐谷浑、党项、沙陀、室韦等部,版图迅速扩张。926年,辽太祖再次挥戈东进,灭亡立国200余年渤海国。927年,耶律德光即位,领土再次扩展,东至于海,西至金山,北至胪朐河,南至白沟,幅员万里,契丹一跃成为雄踞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政权。